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9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在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口-甘德断裂与巴颜喀拉山中央断裂之间发育延伸超过100 km的呈雁列排列的花岗细晶岩脉带,这些花岗细晶岩脉走向多为北西向(118°),少量呈南北向(2°)。通过对其宏、微观特征分析研究,并结合在这两组花岗细晶岩脉中分别采获的224.7±0.64 Ma(南北向)与220.5±1.1 Ma(北西向)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数据,指出这些花岗细晶岩脉是印支运动的产物,是早印支期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向东昆仑地块斜向俯冲过程中,岩浆沿着昆仑山口-甘德北西向冲掩断层下盘(南盘)形成的北西向与南北向两组"X"型共轭剪节理贯入形成的同构造花岗细晶岩脉。两组"X"型共轭剪节理的展布方向揭示了印支运动的主压应力方向,即NNW-SSE向;北西向雁列排列的节理反映其受右行走滑作用控制的特点;花岗细晶岩脉形成的最早时间(224.7±0.64 Ma)代表了这次俯冲走滑事件的时间,也即昆仑山口-甘德断裂的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32.
小秦岭地区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秦岭地区地处华北地台南缘、豫陕两省交界地段.区内早白垩世酸性岩浆活动强烈.该区内文峪、华山、娘娘山3个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如下:w(SiO2)为68.13%~73.56%,w(Al2O3)为13.50%~16.27%,w(MgO)为0.11%~0.44%,全碱质量分数为7.62%~8.94%,碱度率(AR)2.63~3.67,铝饱和指数(A/CNK)0.95~1.05,属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Ba、Rb、Sr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Nb、Ta、P、Ti.w(Sr)高达452×10-6~965×10-6,Y和Yb质量分数分别低至5.8×10-6~15.9×10-6和0.63×10-6~1.68×10-6,Cr和Ni含量甚低.稀土元素总量为60.84×10-6~227.44×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w(La)/w(Yb)]N为12.47~39.19,δ(Eu)为0.73~0.80.岩石具增厚下地壳熔融成因的埃达克岩特征.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变、岩石圈大规模减薄是小秦岭及周边地区岩浆活动及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古老地壳物质在减压作用和底侵幔源岩浆加热的共同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是区内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花岗岩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33.
天津—北京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初至波走时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走时成像中的正则化反演方法对天津—北京的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获得的初至波资料进行成像.分析了不同的初始模型和参数变化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采用检测板方法对最终模型的分辨进行评估,得到了天津—北京剖面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给出了该地区的隐伏断层.结果显示,最终模型分辨达到5 km×1 km,部分地区更加细致;研究区域坳陷区与隆起区相间,大坳陷内部有小坳陷;结晶基底的深度变化约2~8 km,其起伏形态符合地质构造情况;断裂活动和第三系以来的壳内运动对速度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4.
我国前寒武纪非金属矿产的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前寒武纪非金属矿产的分布和特征,指出菱镁矿、硼矿、磷矿、滑石、石墨等非金属矿产赋存于不同的沉积建造、火山堆积以及不同变质岩系之中,是由古陆块的构造部位所决定的。前寒武纪非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与大陆地壳演化关系密切,古元古代大陆拼合焊接的造山带和新元古代稳定地块的海相沉积是两个十分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成矿构造环境,前者在中国北方(如胶辽裂谷、佳木斯地块)形成菱镁矿、硼矿、滑石矿和石墨矿等矿床,后者在南方(如扬子陆块、苏鲁大别带)主要形成磷矿床。前寒武纪产出大型、超大型非金属矿床数十个,成因类型主要有沉积变质型、岩浆热液型和沉积(弱变质)型,文中着重对硼、石墨、菱镁矿、滑石、磷矿等五个主要矿种的资源分布及矿床地质特征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35.
与岩浆成因相关的钼矿床成岩-成矿时差是确定矿床与岩浆岩成因关系的重要基础.本文根据收集的中国东部中生代典型钼矿床的成矿及相关岩体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详细讨论并定量厘定了钼矿的成岩-成矿时差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钼矿成矿同步或略滞后于同源岩浆活动,中国东部整个钼矿成矿高峰的两个阶段时差介于0~10.0 Ma和0~15.0 Ma;对于单个钼矿床,其成岩-成矿时差集中在0~14.0 Ma,均值为3.9 Ma;从斑岩型钼矿床→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矽卡岩型钼矿床→石英脉型钼矿床,成岩-成矿时差呈逐渐增加趋势,这与岩浆热液成矿过程的地质事实吻合.  相似文献   
36.
杜保峰 《地质与勘探》2012,48(2):332-343
[摘 要] IOCG 矿床是近些年来被认知的一种重要矿床类型,因其巨大的经济和理论研究价值受到 国内外矿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海南石碌铁钴铜(金)矿床在构造环境、与岩浆岩的关系、矿体特征、元 素和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等方面与国外典型的IOCG 矿床有相似之处。该矿床处于大陆边缘拉张的裂 谷环境,早期火山沉积岩为成矿提供初始矿源,后期侵入岩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改造富集作用,矿体基本 呈层状、似层状及少量脉状产于石碌群第六层中,一般铁矿体在上,钴铜矿体在下,具Fe-Cu-Co( -Au) 多元素组合,铁氧化物主要为赤铁矿,蚀变以透辉石化、透闪石化为主;在成矿时代方面区别于多数产在 元古宙的IOCG 矿床,而是经历了新元古代海相火山喷流沉积阶段、加里东期区域变质阶段、海西-印支 期热液改造阶段和燕山晚期热液改造阶段。文章认为石碌铁钴铜(金)矿床不仅与IOCG 矿床有较多相 似之处,与国内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矿床、四川拉拉铜铁金钴钼稀土矿床、新疆乔夏哈拉铁铜金矿 床、云南迤纳厂铁铜稀土矿床和东川稀矿山铁铜矿床等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在中国开展寻找IOCG 矿 床尤其是大型矿床,是很有前景的。  相似文献   
37.
 利用松辽盆地新立-新北地区井间距约200 m的1800余口探井及开发井资料,在岩性观察和测井相识别的基础上,编制嫩江组三段I砂组砂岩等厚图和连井剖面图。对砂体进行半定量统计分析发现,目的层段为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主要的骨架砂体类型,在平面上延伸20 km以上,向三角洲前缘末端演化出3种类型:水下曲流河道砂体,呈长豆荚状,宽600~900 m,延伸8~10 km分叉;水下分汊河道砂体,呈短豆荚状,分叉呈“人”字形或菱形,宽500~900 m,延伸2~3 km分叉;水下网结河道砂体,分叉呈网状展布,宽300~500 m,直线延伸0.5~1 km分叉。  相似文献   
38.
成矿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系统地研究一定时空范围内成矿作用的各种产物,包括矿床及其示踪成矿过程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标志,即是成矿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区域成矿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大陆成矿体系就是指在目前中国境内大陆地壳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国大陆地壳的演变而形成的矿床成矿系列的有机整体及其在四维时空中的分布规律.通过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39.
应用物理原理研究不同规模和时间尺度火山活动的动力过程,近年来不断受到中国火山学者的关注。过去几年,中国第四纪火山区内火山活动的物理过程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进展。本文重点总结和评述了岩浆房的固结、分离结晶和活动稳定性、火山通道和喷发柱的动力学、火山碎屑流与熔岩流运移与就位的物理过程。对火山碎屑物与熔岩流的分形特征以及岩浆房的动力系统中存在的非线性过程进行了特别的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40.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velop a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database for Jiuzhaigo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uzhaigou, hereafter) in China and demonstrate its application as a research tool. A cost-effective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to compile a variety of geographical and biological data of the study area in terms of popular GIS format such as shape files. These files were further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using field surveys data. The developed GIS database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wildlife (amphibians, mammals, and birds) using the distances of the wildlife to the centerline of the bus-tour routes.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correlation in space between pairs of different wildlife using the number of habitats for given space contexts. An ArcObject-based macro was developed to perform th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majority of the habitats of wildlife are located in the proximity of the tour-bus routes with an average distance ranging from 564 to 894 m depending on types of wildlife. This indicates a possibility of the disturbance to the wildlife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wildlife ranged from 0.36 to 0.64 depending on pairs of wildlife, indicating some correlations in space.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 sample size,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need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is paper has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the use of the GIS-based database as a research tool for environmental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